|
|
近日,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的农业大棚内,一簇簇饱满的粉红色竹荪蛋破土而出,村民们趁着天光初亮穿梭其间,精心筛选即将破壳的竹荪蛋。
“8月种植,11月初开始采收,目前日产量达两三百斤。”政和县仙园食用菌公司技术总监张轩鸣介绍,红托竹荪作为“菌中皇后”,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富含粗蛋白、多糖等营养成分。这些竹荪蛋经二次孵育后,能保持完好品相与新鲜品质,新采的菌子不用等烘干,便可直接食用。
镇前镇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的地理条件,与贵州大森林比较接近,造就了首批仿野生红托竹荪的优良品质。张轩鸣介绍,公司引进的30多亩仿野生红托竹荪,一亩成本7万至8万元,收益却可达13万至15万元。订单已覆盖北上广深、重庆等省外大城市及古田、福州等省内主要市场。 近年来,镇前镇围绕县里实施的高山蔬菜现代农业工程,探索党建引领“强村公司”机制,组建农业专班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从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完善到人才技术对接全程护航。“我们协助企业申请大棚发展资金、推进土地流转,还对接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支持,保障产业平稳落地提升。”镇前镇党委宣传委员陈萍说,除茶叶、杭椒及木耳、冬菇等菌菇类农特产业外,今年新引进仿野生红托竹荪。 产业发展的红利也惠及更多农户。“此前在家带孩子,如今在竹荪基地务工,一年能增收两三万元。”正在帮忙采竹荪的下园村农户叶章美说道。
近年来,镇前镇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闽浙边(政和)蔬菜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推动高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高山农业示范带建设,做大做强仿野生红托竹荪、高山小杭椒等特色产业。”镇前镇党委书记陈永兴表示,将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健全土地流转、务工增收、股份分红等多元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红利,续写高山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郭斯杰 魏诗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