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四五”期间,政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按照省委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市委细化实化“五增”重点部署,实施“政和白茶品牌提升年”“品质强基、品牌铸魂、科技赋能”等一系列工程,走出一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先后被授予“中国白茶之乡”“茶业百强县”“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三茶统筹’先行县域”“新质生产力研发基地”等荣誉称号。 弘扬茶文化,打好传承牌 政和有着“因茶御赐得名地”“中国白茶之乡”“世界白茶原产地”等多张名片,致力传承好茶文化。 塑造话语体系。发布《政和白茶泡茶器具》《政和白茶焖壶》《政和白茶焖煮冲泡与品鉴方法》3项团体标准;参与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白茶·品种》《白茶·茶树栽培技术规范》《白茶·储存技术规范》《政和工夫红茶》《老白茶》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山白茶》《隆合牡丹王》《奶香白茶冲泡与品鉴方法》企业标准和《奶香白茶》专利等;《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政和白茶》国家标准已通过技术审查。
▲高铁冠名
▲政和白茶高铁冠名
▲莫斯科茶业博览会 加大推广力度。通过动车组冠名“政和白茶”,在央视、南平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福州重点线路公交车、南平城市公交车站投放“政和白茶”广告;启动“武夷山水·茶空间”建设工作,已在华美达酒店、政和酒店、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等建成茶空间20个;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北京、西安、深圳等重点销区茶博会。2021年以来,成功举办五届白茶大会、五届“政和白茶”开茶节、五届518藏茶节、五届“政和白茶”斗茶赛、三届“政和白茶”采制茶竞赛、两届政和白茶·牡丹王快乐盲评大赛等茶事活动,常态化举办政和白茶专场品鉴会,进一步提升“政和白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届白茶大会
▲第六届政和白茶开茶节 挖掘文化价值。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编撰《政和白茶》《政和茶志》《解惑政和白茶》等系列丛书,讲好政和茶故事;培育茶类非遗传承人192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政和工夫”制作技艺双双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研制独具特色的“政和白茶”宴菜品,以茶入馔,餐茶一味,每道菜中融入“政和白茶”历史文化。 发展茶产业,打好融合牌 发挥政和生态和资源优势,运用产业化思维,推进茶产业一产接二连三,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生态保护。围绕建设全域绿色生态茶园目标,建设绿色生态茶园9.6万亩,已完成87%。定期举办“三茶”培训班,指导茶农科学管护,促进茶产业发展。
▲政和三茶融创园 强化龙头引领。成立政和县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出台《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政和白茶“品牌提升年”行动方案》《2023年政和县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方案》《政和县高质量推进“三茶”统筹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对龙头茶企给予政策倾斜、资金奖励、科技帮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聚集资源要素做大做强。2021年以来,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基金。
▲隆合茶书院 强化项目建设。2021年以来引进瑞和白茶庄园、中国白茶博物馆等19个“三茶”重点项目,总投资44.99亿元,推动茶产业向高品质方向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白茶城累计交易额突破9亿元,配套中国白茶城建设白茶五大标准化产业园;省市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中国白茶博物馆完成主体建设,茶是康、柒号茶厂、瑞和白茶庄园等10个项目竣工验收。
▲瑞和白茶庄园
▲中国白茶博物馆 振兴茶科技,打好引智牌 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应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茶产业,让茶产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突出基础研究。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展政和白茶内含物分析及功能性研究分析,已发布《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政和白茶品质化学与健康功能白皮书》;与杭茶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完成《政和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开展政和县茶叶质量安全跟踪研究项目,连续四年质量安全100%达标;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展政和小白茶研究,形成《政和锦屏原生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研究》鉴定报告。 突出平台拓展。与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建立福建省首个“原生茶树种质资源野外定点观测站”;2021年,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共同建设中国白茶研发中心和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工作站;2023年,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福建中医药大学(政和)药食同源融合发展研究院;2024年,陈宗懋院士团队专家工作站落户政和。 突出产品研发。鼓励茶企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合作项目《白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评福建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福建桐珍茶业已研发白茶饮料;同上海闽乐迪实业集团合作开发政和白茶牙膏、政和白茶蜂蜜水等新产品;瑞和白茶庄园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了玫瑰杞茶、菊花决明茶等7款“政和白茶”调味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