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6日,载着竹产品零件的三轮车驶入铁山镇李屯洋村“共富工坊”,村民们早已等候就绪。这些零件由福建省政和竹节人工贸有限公司委托加工,这样的场景在铁山镇已成为常态。“‘共富工坊’让我们既降了成本,又敢接大订单了。”企业负责人厉广超的话,道出了当地企业的共同心声。
铁山镇竹、茶企业普遍面临“用工需求高、用工成本高”的困境,订单波动让企业不敢满员招工;而村里的留守妇女、脱贫户等群体却有就近就业的强烈意愿。为破解“企业订单来不及做,村民在家没事做”的矛盾,铁山镇创新打造由乡村振兴公司、村集体、村民和企业四方共建的“共富工坊”,以市场化运营整合资源,让闲置劳动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作为试点的李屯洋村,村“两委”率先开展全域摸排,锁定200余名有就业需求的村民建立“临工资源库”;乡村振兴公司同步对接企业建立“代工需求册”,精准匹配供需。工坊不仅提供产品组装、包装等服务,更配套了技能培训、质量管控和意外险保障,让企业放心下单,村民安心务工。
“上半年采茶叶,下半年来工坊,每月能挣1000多块,还能和姐妹们聊天。”村民许其柳的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厉广超的企业将固定员工从23人减至15人,月工资支出从15万元降至10万元,遇到大订单时借助工坊力量就能高效完成。
如今,李屯洋“共富工坊”已成为区域性“零工蓄水池”,实现了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力的多重效益。 “十四五”期间,铁山镇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出“一核两带三园”战略,除“共富工坊”外,还打造了启贤农场等多个示范点,完成232个民生项目。截至目前,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3万元,较2020年增长47.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扎实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技能培训、产业带动、资源盘活举措,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铁山镇党委书记陈伟东表示,将立足茶竹产业优势,以“一村一品”夯实根基,擦亮“启贤铁山 茶竹重镇”品牌,让小工坊持续编织乡村振兴“共富网”,为奋力打造闽浙边现代化生态新城贡献力量。(郭斯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