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后,最初认为他是在谈治国理政的大事,可再翻读,觉得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演讲、答问等文章,与其为人处事风格高度统一,言行一致,语言朴素,读之让人耳目一新。谈的虽是国家大事,却与教育教学、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读到“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文,觉得道理是如此简单明了、生动有趣。习近平主席喜欢引用古典文学名句,在关键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意思,言简意赅,又发人深省。 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政的大事上,习主席引用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表明谨慎、敬畏的态度,对治国理政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文,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的《老子》句子,比喻十分贴切。且不论治大国,先说烹小鲜吧,要保持高度的关注,通过观形、听声、闻香、辨色等适时进行下一步操作,操之过急,则支离破碎,不可收拾;错过时机,则狼烟四起,焦头烂额,色味俱差。国家大事何尝不是如此,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是听汇报、作决策,岂有不失误之理,历史上,极左极右造成的损失,教训不是不深刻。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引用自《韩非子•显学》,说明干部的遴选机制是一级一级的,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由此我想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抱负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李白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尽管他志向远大,可终其一生,都不能获得一个像样的职位,以致于报国无门,四处漂泊,诗酒为伴。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李白生活在民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瑰丽夺目的诗篇。 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自然进不了“公务员队伍”。他想走捷径,希望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作为一介书生,除了诗文写得好,政治才干并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唐玄宗怎么会把治理国家的重要职位,给一个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呢?按正常程序走,考上进士,往往需候缺几年,就算上任,也得从做县尉、县丞、县令、主簿开始起任,还要派到偏远的地方,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做出成绩才逐步提拔使用。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他们个个都是从基层摸爬滚打,精挑细选提拔上来的,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之强,是举世公认,因而开创了辉煌的盛世,后世称为“贞观之治”。同样的道理,没有当兵打战,刻苦锻炼,素质优良,怎么能当将军呢?习主席只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句,就已经把如何选拔利用干部这个问题说清楚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引用唐朝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中的最后一句。众所周知,国家领导人确实很忙,但是再忙也有休息的时间,否则如何面对更繁重的工作?我看到一些报道,在国外,即使总统,也要放下工作去休假。习主席坦承:“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我就同家人在一起。”难能可贵的是忙完工作能与家人在一起,古人云:“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家风的端正,家庭的和谐,亲情的抚慰,才是事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