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美政和 让你的生活慢下来
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政和新闻网> 文化政和> 文学文艺 > 正文

家乡的小河

2017-03-14 11:32:34 邵明静来源: 文学原创  责任编辑: 游少衡  
   我出生于石屯镇王山口村。这是一个山环水绕的美丽乡村。无从考证为何称“王山口”,但村后有一座南北向横亘而卧的、平缓的、长满樟树的山,猜想与地名有关。这座山像一面巨大的屏风,在冬天可以遮挡西北面刮来的侵骨寒风,真正成为庇护村人的“福山”。这座山北边的山口,有一片土地称为“下马甸”。传说在从前,但凡从此经过的达官贵人,无不惊叹于这个村庄选址的合理精妙,都要下马徐行通过。更为神奇的是,围住这块风水宝地、但圈不住这个美丽乡村生生不息、人才辈出的,是有两条近乎垂直而流的小河,一条是从东流到西的政和母亲河“七星溪”,一条是从南流到北的不知名的小河。
    (一)
   “七星溪”之水,于广袤的石屯洋,无远弗届,无私奉献。这条小河最远处是发源于“鹫峰山脉”西南面脚下的外屯乡黄坑自然村,一路逶迤流到石屯境内,冲破工农村东头南北两座遥相而对的“老鹰山”和“太平山”、最窄处仅数十米的关隘,便豁然开朗、冲击成政和县最大的一块河川盆地——两万多亩的石屯洋。从县城而下,“七星溪”有四条较大的拦河坝,引水灌溉,保障了政和“粮仓”的仓禀充盈。第一条是城关西门塔山脚下的拦河坝,灌溉官湖的蔬菜基地和桐岭村的农田,还有近年来风生水起、小有名气的“白茶小圳”石圳的茶叶基地;第二条是松原村的拦河坝,灌溉石屯村、工农村东头的农田;第三条是“七星溪”上最大的一条拦河坝,石屯村的拦河坝,灌溉星溪两岸、石屯、长城、西津、洋后四个行政村面积最大的农田和茉莉花基地;第四条是王山口村内的拦河坝,主要灌溉外坂村全部和长城村、西津村的部分农田和茉莉花基地。家乡的小河,就这样,以她的彻底无私和奉献博爱,如母乳般地滋润了这片丰饶的土地,养育了数万苍生。石屯镇至目前止,至少接纳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本县高山区人口和外县乃至外省人;家乡的小河,她可是,汇聚大半个县之面积的集雨,理当这样回馈反哺。星溪乡、铁山镇、外屯乡之全部,镇前镇、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之一部的涓涓细流,都流向了低洼处、七星溪之水尾——家乡的小河,便也渐成气候,有能力利生政和的大地。
    (二)
    家乡另一条“小小河”,最为熟悉,倍感亲切。这条小小河按政和本地话来说,只能称作“小溪仔”。她从与建瓯接壤的石屯南边的群山发源而来,在王山口的村东头流入七星溪。全长不过10公里。然而,就是这条小溪,她不仅灌溉了王山口、洋后两行政村的数千亩农田,也哺育了王山口、洋后两行政村的大部分人口。这条小河虽然没有名字,但她美就美在她如同晶莹的玉带,水质清澈干净,无任何工业污染,沿小河五个村庄的两千多人,均直接饮用此小河水;她妙就妙在她的灵动跳跃,她流量虽小、但落差较大而动力十足。记得沿小溪建有三座“水碓”房,日夜为附近村庄的乡亲们舂米效力。一座建在洋后村的“顶前”自然村,另两座都建在王山口村里。建在王山口村东边的水碓房,还曾用来榨山茶油,当秋天油茶仔成熟采摘晒干开榨时,其山茶仔油沁人心脾的芳香弥漫了半个村庄!而建在村西北边的另一座较大的水碓房,除舂米外,还经常用于磨麦面,那筛面房里用绫罗铺展而成的筛子来回抽动,雪白的面粉飘然落下、乒乓作响,似乎是对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利用这条小溪,在王山口村村头还建有一个水轮机发电厂,从而在上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结束了点煤油灯或烧“松明”(老松树或松树根含松脂部分)的历史,还破天荒用上了电动打谷机,落后的农村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
     家乡两条小河的亲切容貌、平凡伟大,不仅镌刻在我的脑海里,还使我联想起祖国的两条母亲河。长江如珍珠般串起了两个直辖市、两座省会、十个地级市,黄河边也分布有四座省会、四个地级市。还勾起了我二十年前大西北之旅的美妙回忆,令我感触极深的是,因为有了水,宁夏沙洲可成为“塞上江南”,因为有了水,新疆海拔近两千米的天山洼地亦可形成“天池”,哪怕是数个泉眼,并形成了惊艳世界的鸣沙山“月牙泉”,还是因为有了水,即使是冰山雪水融化也能造就面积达五千多平方公里我国最大世界第九的青海咸水湖。而因缺水,导致了“河西走廊”的漫漫戈壁和塔里木盆地的苍茫大漠,还因缺水,曾辉煌于世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亦褪变为“楼兰古城”。于是,面对家乡的小河,我可不嫌她的小,有的只是磨灭不了的美好记忆、深深的眷恋以及挥之不去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她对家乡的博大奉献,还因为她包含了我童年的许多快乐和梦想。
    (三)
    家乡的小河,伴我度过困顿但多彩多梦的少年时期。我出生于“大跃进”的疯狂年代,经历“三年困难时期”,打从步入记事的少年起,便沉浸在家乡大自然的美妙山水中,享受到家乡小河给自己带来的无尽欢愉和美好梦想。但凡生长在河边的小男孩,大多懂水性,且与水有不解之缘。因为,大江大河边的小孩不敢涉足大水,而大山里的孩子又无水可游。我从读小学起,下河摸鱼捉虾便远远多于上山砍柴挖笋的次数和时间,至今不太明白是何原因。或许是水的灵性感召,抑或是当年家乡小河里有太多的贝、螺、鳝、鳅和各种鱼类的吸引吧?!
    当年初“惊蛰”季节刚过,家乡两条小河之水便随着越来越频密、越来越大的“隆隆”作响的春雷,逐渐高涨起来。遇上惊雷炸响、暴雨如注、气温变化大的天气,从山上和高处田野里下来的、带着泥土芳香的、颜色发黄的水向小河里猛灌。这时,小伙伴们便拿起一种用毛竹条编的、捉鱼用的“股仔”(政和方言),头朝下游固定在沟渠中,小河里的鲫鱼、泥鳅、黄鳝等叫不上名的小鱼便逆流而上,钻进了进的去而出不来的“股子”,两三个小时后,提起“股子”,便收获满满。下“股子”是春天捉鱼的主要方法,但还有一种主要是利用鲤鱼等大鱼“自杀式”的捉鱼办法,即当春夏之交洪水泛滥时,鲤鱼等会从七星溪里往“下马甸”麦田(那时家乡耕作模式常是一麦一稻)逆游而上,这时人们只要掌握洪水即将开始退去的时间,堵上水流缺口,让洪水慢慢退去后,硕大肥美的大鲤鱼等,便成了人们盘中美味。
     夏末初秋,家乡小河之水逐渐枯去,小孩随着大人们又开始度过一个热闹的捕鱼季节。有一种方法称“盘塘”,因那时家乡小河的河道是蜿蜒弯曲的,小河边串起了众多的小水塘,而当年人们还没开始人工养鱼,这些大小不一的水塘便是一口口自然的鱼塘。当农忙过去,对小鱼塘只要一人牵头,约上十几个人,而对大鱼塘,便全村出动,人们提着水桶、脸盆,硬生生把鱼塘之水舀干、盘干,捉起数百甚至上千斤各种大小鱼类,还有不少甲鱼,然后按人平均分摊。每逢这一天,我便像过年似的兴高采烈。还有两种早已禁止的捕鱼办法,就是“毒”、“炸”。尤其是用当时的“1605”等剧毒农药,从小河上游倒下,灭绝似的毒杀了数公里长的河流中的大大小小各种鱼类,那时沿河各村大人小孩都涌向小河,捡起被毒死或半死不活的鱼,如今看来真是愚笨至极,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村人生活水平的极端低下和文化知识的贫乏。“炸鱼”就是用雷管插进条状的硝铵炸药,往深水里扔,往往因导火索过短而炸死炸伤了人。当然,还有一种捕鱼办法比较科学,就是至少要十多个人成倒大雁飞的队形,几个人提着大网,几个人拿着长长的竹竿、竹竿上绑着绳、绳上系着鹅毛,在小河浅滩上快速向前跋涉,把鱼赶进大网。这种捕鱼方法地方谐音叫“打草高”。不知至今有几人记得?
   当季节进入深秋直至冬天以后,我和小伙伴们用上了更科学更烂漫的“做渔床”办法。就是根据小河浅滩水的流势,用河中鹅卵石垒切成一条斜斜的小石坝,把河水引到一张用小径竹编成的竹床,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就在于安放竹床头的一根横梁,太低了水流形不成白色的“瀑布”,太高又拦住了往下游的大鱼。当完成所有“渔床”工序后,小伙伴们便在河滩上用芦苇塔起个茅草棚。每当夜幕降临,薄霜难侵少年火热的胸膛,在河滩上烤红薯、或芋头,跳跃捉迷藏,待嬉戏累了,便钻进茅屋,抬头看月亮、数星星,心里却记挂小渔床——担心落下的鱼被旁人捡走。懵懂少年,心无旁骛,常常彻夜不眠,心中装满期望。现如今,人们开着车,装上“蒙古包”,带着各种现代化的钓具,去远处水库里露营垂钓,能有儿时的欢乐无邪吗?能与大自然如此亲近、相映成趣吗?
    家乡的小河,你虽已变了身姿,但你在我的心里,永远是年少时的模样!
    家乡的小河,不管我对大自然有多少美好的记忆,你在我的脑海中,永远都是最好的景象!
    家乡的小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永远都是我一生中,深深的牵挂!
    家乡的小河,沧海桑田,祝你能抗住自然与人类的双重践踏,永葆青春,美若朝霞!(作者:邵明静
政和要闻
网站备案:闽ICP备2021005346号-1
政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政和县熊山街道朝阳路3-1号
邮政编码:353600联系电话:0599-3328985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投稿邮箱:fjzhxww@163.com
政和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