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美政和 让你的生活慢下来
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政和新闻网> 文化政和> 文学文艺 > 正文

不老的年味

2017-02-24 14:58:03 徐炳书来源: 个人原创  责任编辑: 游少衡  
      人生匆匆一秋,日子悄悄一年。日月轮回,草木枯荣。瑞雪一场,吉兆丰年。送走旧年最后一缕阳光,透过新年清晨绚烂的霞光,新年仿佛就在前方,丝丝缕缕,飘逸如风,充盈人间。年,悄然而至,舞着红袖,漾着暗香,宛如佳人,曼妙袅娜,移着轻盈的步子,款款走进乡村,迈进城市,融入每个人的心坎里。北宋的王安石《元旦》千年吟咏,扣人心弦:“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旧迎新的景象跃然纸上,传达出了一种喜迎新年之愉悦,直教人不得不去感慨一岁一复驰,一年一更新的心灵荡涤。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的钟声敲响,悠扬清脆,神州大地爆竹声声,响彻天宇,大地夜空,焰火绽放,尽情挥洒,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时刻,世界每个角落彻底翻腾了,房前大门外,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夜空,那味道有春的芬芳年的清香。屋内灯火通明,庭院绚烂如花,千种忧愁抛向九霄,万般喜悦恣肆酣畅,把祈福放飞,让希冀绽放,使好的运程从此铺开,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之巅。
      据传,“年”起初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种怪兽,头上长着犀利的触角,凶猛异常,“年”兽平时长居深海之中,每到除夕,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一到除夕之日,村村落落的人们畏惧“年”兽,纷纷逃往深山,以躲避其害。当“年”兽像往年一样闯进村寨肆虐的时候,村庄突然传来阵阵爆竹声,振聋发聩,“年”兽闻声浑身发抖,大惊失色,仓皇而逃。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火光、怕红色、怕响动,于是就在除夕晚上点燃火炬、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一看到火光,听到响声,就赶紧跑开,再也不敢前来伤害人畜。接着,人们又相互庆贺这个胜利:“‘年’跑了,过‘年’了,我们又可以过平平安安的日子了”。于是,我们就有了过年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说实在的,这个故事看起来很有趣,但也留给了我们仅仅是关于“年”的许多传说之一。我倒更愿意相信另一种传说,“年”即谷物成熟的意思。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中说:“五谷成熟为大有年。”在甲骨文中,“年”字就像一棵果树,枝繁叶茂,上面结满了果实,表现的是果树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则像一个很大的谷穗,而且已经饱满成熟。可见,当初创造“年”字的本意,应该是代表喜庆和丰收。《后汉书》所言:“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严寒即去,阳春将来,选择这个时候过年,既庆祝丰收,告别旧岁,又描绘蓝图,迎接新年,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如梭,时过境迁。如今不知为什么,虽然物质丰富,不愁吃不缺穿,看人睹物,总觉得似乎少了些过年的味道,清淡而寡欲,每每叫人提不起精神来。小时候过年,最心焦是等年,最心切是盼年,那种虔诚的心情,急不可耐的滋味,每每想起来仍然激情满怀,那独有的情愫,印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过年的味道,就是大人们“忙年”不疲的身影。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起,大人们便开始“忙年”了,记忆里,这个时候最忙要算那些大人们。除尘是必须的程序,父亲早早起床,找来一根长长竹竿,竹竿末端捆扎一把崭新的竹帚,戴上斗笠,房前屋后,屋里屋外,不放过一个死角,整得利利落落,扫个干干净净。理发过年必不少,以前我们村没有理发店,唯一一位理发师傅也是村里指定的,每个月他会挨家挨户给村里老少理个遍,不收现钱,村里每年按工分计酬。理发师傅技术不怎样,但做起事来一丝不苟,有时遇到小孩不配合,偶尔也会开个玩笑,调解一下气氛,为人和善。有时理好头发,还会左瞧瞧、右看看,颇有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神情飞扬,自我陶醉后欣然离去。最忙最累的是备年货,临近年三十,父亲会跟村里所有的大人们一样,天还没亮起个大早,徒步走二十里开外的集镇赶墟,尽管分红微薄,生活拮据,也会想尽办法千挑万选买些廉价的年货,或几斤龙眼干、或几斤小桔子、或些许冰糖、些许蜜枣,以便过年应付小孩和答应客人,现在回想起来,算是很奢侈的了。长大成年为人父母,方知父亲多么劳心劳力与无奈。做白粿可谓全村总动员,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纯手工制作,工序繁琐,但最具人气,用自产上好的粳米,饭甑锅蒸熟透,置石臼捣槌,白花花一团,柔软细腻,香气飘逸,十分诱人,揪一小团,蘸上白糖,人间美味。趁热气没完全散去,大家七手八脚迅速揉压成条块状,凉干储存等过年。这时,村里邻居男女老少,亲戚朋友,都不约而同前来帮忙,品尝新鲜粿味,有说有笑,其乐融融,那年的喜悦,米的芬芳,粿的清香,充盈老屋,弥漫乡村。做年糕也是乡村农家过年必备的年货,家人用上等糯米,碾磨成乳胶状,拌入蔗糖,置于平底锅旺火蒸熟而成,意味着来年甜甜美美,事事顺意。年糕,年年升高,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祈盼。还有那米糕米糖、芝麻糖、地瓜片、南瓜籽、玉米花,无不琳琅满目,那种老土味,只有山里人才津津乐道。过去,在农村流传这样民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在老家,杀猪是一道极富传统年味的民俗风景,记得小时候,家里要杀年猪,选个黄道吉日,父亲会请上叔公,他会杀猪“一把手”,备好猪盆、猪架,祖母会早早烧好一大锅滚烫的热水,几条大劳力拽猪上架,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道猩红的血光和一阵惨烈的嚎叫。烫猪、刮毛、开膛、肢解,东家称一点,西家佘一些,所剩无几,而后,请叫上帮忙的人和亲戚邻里饱吃一顿,乡里人管叫它“杀猪宴”,找个理由小聚一番,倒也顺理成章,亲切而温馨。
      过年的味道,那是春联的墨香、鞭炮的记忆。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们国家历史悠久,自五代十国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它是我国最早一副春联,出自于五代十国末的后蜀主孟昶之手。春联,除了是用来驱鬼压邪外,譬如驱赶“年”兽,发展至今赋予更丰富的含义,从城市到农村,无论你文化低或高,也不管你贫或富,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上春联,祈祷来年红红火火,风调雨顺。记得我们家乡,有文化的人很少,高中生凤毛麟角,在村里被称着文化人了,算是村学校里的王老师,上山下乡知青,听说他是省城一个高材生,其父被打成右派,自己就来当知青。村里百姓没多少文化,但很尊重他,先生长先生短的,村里人每逢喜事都要请他写写对联,过年写春联更是,书法不错,很有力度,透过毛笔字,个个散发着浓浓的墨香,那祝福、愉悦和喜庆之味溢满心头。燃放鞭炮最令人心动,放鞭炮在民间起初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除夕之夜,在老家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以无比期待和虔诚之心去迎接新年的到来。孩提时,捡鞭炮是一件既惊心动魄又快乐满满的事,不象现在各种鞭炮应有尽有,种类繁多,算不上什么,在过去它可是一件稀罕物。吃完年夜饭,换上新衣服,藏好压岁钱,最激动就是捡鞭炮。记忆中,我们农村每户人家过年时只买很少的鞭炮,主要是在正月初一开大门燃放,而专门留给小孩们燃放的鞭炮数量很少,正月初一的凌晨,天还没亮,待第一声鸡鸣,邻家鞭炮一响,都喜欢跑到邻居中捡鞭炮,甚至会冒着危险一边遮着脸,一边手脚并用,抢踏还没完全燃放的鞭炮,虽然多少有些莽撞和不礼貌,但此时的主人不会生气,也不好生气。一家捡完,继续下一家,乐此不疲,平添了孩提时的许多乐趣。当时,由于鞭炮少,去捡的孩子也多,实际大家都捡不到太多,能捡上几个鞭炮王算是很幸运的了,不管能捡多少,那种快乐和获得感无以言表。如今,捡鞭炮的小孩身影渐行渐远,但那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依旧悦耳,依然催人奋进,那鞭炮的硝烟的灼香,袅袅娜娜的弥漫开来,氤氲透骨,叫人如痴如醉。
      过年的味道,那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在许多时候,人们习惯把春节说成过年,把过年叫成春节,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我看来,过除夕吃团圆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为了这一刻,天涯不遥,远方不远,放飞一春,奔波一秋,操劳一年,赴一个共同的约定,那就是回家,吃团圆饭,过团圆年,谁也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孩童时的家乡,人们的生活并富裕,人口多的家庭甚至还很拮据,但这并不影响过年,富人有富人的乐法,穷人有穷人过法。就说我们家,母亲死得早,家里人口多,劳力少,还经常“欠社”,日不付出,可是,这年难过还得过,父亲会想尽办法,四处张罗,买来面粉,擀皮包饺子,韭菜肉馅,全家人围着一盆刚炖好老母鸡,吃上家酿红酒,只有这时,父亲才会露出久违的微笑,祖母始终没有落座,习惯地站在灶台边简单吃些,眼眶噙着泪花,从她的脸上我读懂了她--这一年真的不容易。饺子,交子,岁月更替,除旧迎新,祈福新年,不需生猛海鲜,灯红酒绿,简单就好,心靠近了,家才会温暖。按农村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不随便到亲戚朋友家串门的,要么待在家里陪着家人打打扑克,听听故事,聊聊天,要么溜到外面找伴玩耍散步,偶尔会从口袋里掏出火柴,却生生地燃放鞭炮,一切就是这么简简单单,一天就这样悄悄地过,波澜不惊。到了初三,我们开始忙去拜年,小时候,最喜欢去拜年,拜年礼节很简单,父亲把包好并贴有红纸的冰糖或蜜枣,分头到母舅、堂舅、叔公、舅公他们家拜年,这时候,会收到不少红包,但红包不大,少则一块,多则两块,在当时算是大礼了,要知道,父亲给的压岁钱大哥一块、老二五毛、其他小的仅两毛。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这是前辈给晚辈一种关爱、一个愿景、一片希望,还有那割舍不去的亲情,怎能不叫人开心舒畅。不像现在,许多亲情被金钱绑架了,满世界的焦灼、浮躁、铜臭、愤愤不平,心灵难以平复。作家王蒙有句名言说的好:“内心安详,从不荒凉”。
      年,岁岁年年,年复一年,永远不老的话题。年味不旧,年味不老,常话常新。年味永远不老,岁岁更新。年味是古屋檐下挂着喷香的腊肉,年味是老屋上一幅幅火红的春联,年味是家人珍藏醇香的纯酿,年味是那鞭炮硝烟的芳香,年味是那来自八方亲友温馨的祝福,年味是那元宵闹元宵圆的甜蜜,年味是那开启心窗放飞心灵的希冀,年味是我们心中历久弥新的记忆。(徐炳书)
政和要闻
网站备案:闽ICP备2021005346号-1
政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政和县熊山街道朝阳路3-1号
邮政编码:353600联系电话:0599-3328985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投稿邮箱:fjzhxww@163.com
政和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