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美政和 让你的生活慢下来
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政和新闻网> 文化政和> 文学文艺 > 正文

巷子古韵

2017-02-24 16:25:45 魏万进来源: 个人原创  责任编辑: 游少衡  

    人类远古的蒙昧时代,居无定所。我在十年前到过新疆吐鲁番的交河古城,在那看过穴居人的洞穴,直观的感受了人类部落的居住情况。正如古代诗人笔下所描写的那样,远古的人类部落,或是住在树丛中,或是住在洞穴里和森林中。因为,人类诞生之初,没有经验,又无武器面对到处是凶猛的野兽,为了保障安全,只能栖息在洞穴、树丛和森林。并且,为了占有这些栖息之所,还必须时刻与附近的野兽不停的战斗。
    人类从居无定所到穴居,从使用土坯和石头结庐,到建起群居社会的小巷,仅这一小步,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现今留在广袤大地上的古巷,是人类在长期与大自然以及洪水猛兽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是千千万万无名的先人们孜孜努力的结果。于是,面对古巷,始终总有一种怀古之幽情。
    我的故乡——政和,闽北的一座小山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交融,颇有“松阴遮半城”的味道。小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巷城”,大街顺着山沟从东到西,左右两边几乎每隔几十米就有一条巷,有的巷很长,有的很短,街巷一般都不宽,有的二米多,有的一米多。小巷蜿蜒曲折,街巷相连,又巷巷有别。小城的街巷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别样的风土人情和神奇的传说趣闻,几乎每条街巷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

    我出生在城中心通往北面的小巷,在巷中生活了三十多年才搬到城南的新居。时隔多年,虽然现在的巷子已被改造,往日的模样已无遗存,但是留在童年和少年记忆中的古巷仍常常魂牵梦萦:巷子与城中其它巷子有别,巷子有处上百年的古井,藏在巷头的古宅内,昼不见日,沙尘不染,泉水清冽,冬夏不竭,宛若明镜,探为奇胜。早年没有自来水,巷中男女老少大多在井中取水,三五成群,不约而同,挑着满满的颤悠悠的水桶,边走边聊,漾出的水花在巷道的青石上印出点点水痕,给巷子平添了不少情趣。古井曾经是祖辈赖以生存的水源,伴随数代人的成长和记忆。小巷看上去不长,尽头似乎被一堵墙隔断,其实巷子只是拐个弯又往前延伸与相邻的巷子相通,是先人在筑城建巷时创造出来的幽趣,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感觉。正如宋代画家郭熈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也就是巷道要显得远,中间需用墙隔断,来创造远趣,形成虚与实的关系。这便是先人的智慧,着实是让人感叹啊!
    古老的小巷隐藏在繁华的小城,尤如“中隐隐于市”的隐士,又如繁华都市中的一个幽静的避风港,正如陶渊明《饮酒》诗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古老小巷铺的多是青石小路,虽然不太平整,但好处就是带水而不拖泥。每座房屋之间的厚厚土坯墙垛上,用古老的砖砌起高高的风火墙进行隔离。每户人家中都有一个天井,可听雨赏花,亦可观星望月。天井是巷里人梦的窗口。那梦,就是希冀从陋巷中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巷子两旁都是土墙黑瓦房,起伏连绵,薄的瓦片覆盖在坡屋面上,不要说刮大风,就是猫在上面行走也会发出响声。遇到雨季,风雨交加,大雨瓢泼,家家屋顶,都是“滴滴答答”声不止,巷子里的水沟也“哗哗”地响起来,更有缕缕灰白的炊烟,浮在房上,在风里飘展,在雨里闪耀。随着雨势持续,这时,屋子开始漏雨,于是,大人和小孩捧了大盆小盆接着雨水,“嗒、嗒、嗒”的漏雨声,像敲小镗锣似的,不停的跳动着音符。南方多雨,但我们似乎不以为苦,也不以为愁,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小孩甚至放下盆子,特地站在漏雨的底下给雨淋湿了,却高声大笑,觉得很好玩。这种童年时光的感觉,在当时想来,应是分外欢乐的,这或许就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幸福指数。
    小巷是幽静的,没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的名利喧嚣,唯有那已逝的吆喝声给静谧添了不羁,让人的情思在心中激荡。
    小巷的白天,有别于街上的车水马龙,幽静而又平和,唯有那偶尔穿巷的叫卖声才会将其打破。有节奏的金属“丁当”声,伴随着吆喝:“卖咔咔糖啰……!”那是一种金属打击乐,是童年的最爱。巷子里的小孩都知道这是卖麦芽糖的货郎来了,赶忙把平日收集来的锡箔牙膏壳一股脑儿抱了出来,拿去换那甜滋滋的麦芽糖。卖糖的货郎放下担子,用小锤轻轻敲着小铁铲发出“咔咔”悦耳的声音,磕下的每一小块的糖,都是巷子里小孩解馋的甜蜜礼物。盛夏时节,也常有卖西瓜的小贩挑着西瓜走街串巷,吆喝:“西瓜红,西瓜甜,蜜蜂错搭窝啰……!”这种别有特色的吆喝声,不仅浅显风趣,还押韵顺口,颇具音乐性。
    巷子每隔一二个月,就有笛声悠悠的传来,那笛声是竹笛吹出来,尽管带有杀气的低诉,但还是颇有别样味道。不过这种笛声在大街很难得听到,因为该“音乐家”所割治的动物并不是街上常有的东西。只有巷子里的人,才会像湖南湘西的山寨人一样,在屋子里养猪,年边时宰猪过年,卖掉猪肉换回小孩读书学费和一年的“柴、米、油、盐”。所以,每当听到这个曲声,大家就知道是肩挎小布包,吹着竹笛“两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阉猪师傅来了。阉猪师傅在阉猪结束那一刻,随手拍拍猪背,吆喝:“六畜兴旺,养猪牛牯大啰……。”阉猪的笛声是一种远古声音,一种已经在城市消失的声音,已然成为小巷不再的风景。
    小巷的夜晚,寂静幽深。睡的不熟的人,常被更夫“叩叩”的竹梆声和“防火防盗,平安无事啰”的吆喝声惊醒,迷迷糊糊听着报更的时刻,听着那渐行渐远的竹梆声,再次缓缓入睡。竹梆的节奏和着悠长的吆喝,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觉得比夜莺的吟唱还要好听,比那山林中的天籁还觉得喜欢,有如催眠曲般,使人心神愈发的祥和宁静。
    声乐中的各种吆喝着实多种多样,有高亢的“磨剪刀啰,锵菜刀”吆喝,有低沉的“卖油瓜,卖油条”呼声,在有些人听来可能感觉不适或嘈杂。但在我看来,小巷这些吆喝声,不但不喧嚣,反而如音乐般的悦耳,它衬托了小巷的幽静,映出了的巷道的幽深,就好似演奏了一曲“山静泉欲响,鸟鸣山更幽”的天籁之音。清抄本《一岁货声》的序文“闲园鞠农偶志于延秋山馆”:“虫鸣于秋,鸟鸣于春,发其天籁,不择好音,耳遇之而成声,非有所爱憎于人也,而闻鹊则喜,闻鸦则唾,各适其适,于物何有,是人之聪明日凿而自多其好恶者也。朝逐于名利之场,暮夺于声色之境,智昏气馁,而每好择好音自居,是其去天之逾远而不知也。嗟呼,雨怪风盲,惊心溅泪,诗亡而礼坏,亦何处寻些天籁耶?然天籁亦未尝无也,而观夫以其所蕴,陡然而半脱产,自成音节,不及其他,而犹能少存乎古意者,其一岁之货声乎。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自食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朋来亦乐,雁过留声,以供夫后来君子。”
    这种卖货声将歌唱与吆喝联系起来,将技艺形式赋予货物,赋予手艺,升华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真是出神入化。从吆喝中可知乡村的味道、知生活的艰辛,其上记录了风土和节令,可以察知民间生活于一斑。因为,挑担推车、设摊赶集的物品多系平民的日用品,阔人享用的那都在街上的大铺子里。
    这些吆喝,带着通俗而又顺畅的词句,配着像歌唱一样的声调,在巷子中飘荡,在巷道间回旋,不停的撩拨着小巷人的心弦,使其为之陶醉,为之着迷。

(二)

    我家的小巷是在城中心的北面,紧邻着历朝历代的县衙。城北为衙门,地势较高而面朝南,有坐视俯瞰之形。放眼望去,见到的都是一片屋顶,颇有平铺绵延之感。小巷里的人家,并没有因地理而带来风水。巷子里的人,古时又叫“三教九流”:务农的、作豆腐的、开药店的、抓鱼的、搬运工、接生婆、小商贩。他们位于社会的底层,整日为了填胞肚子而劳碌奔波,日子过得颇为艰难。
    早年,街巷住户都无厕所,用的是马桶,隔上几日便有种田的农户挑着粪桶来收粪便,一担是二毛钱。住在我隔壁家的黄婶,见有人来挑粪,脸上堆满了笑容,这边捧上冰糖冲泡的热茶,那边往粪桶里掺着洗衣水,“哗哗”的流水,有如钱币“丁当”,传到了挑粪人的耳际,嘴边喝着蜜糖水,心里打翻了五味瓶,只是发作不得。因为,吃人的嘴短,毕竟接纳了人家的可掬的笑容,消受了人家热气腾腾的冰糖茶呀!
    巷尾住着刘姓人家,一家七口人,因为男人死得早,全家人的生计就靠孩子们的外公种菜来操持。刘家的房子旁边有块菜园,为了收集粪便种菜,在菜园的墙角放了一个大粪桶有半人多高,两块木板铺在上面作蹲位,粪桶上架个小木梯,靠着墙边用破草席遮拦,壁上挂了一大圈的竹篾,便后折一片竹篾刮擦屁股,算是当作草纸。刘家的二儿子与我同年,他煞有介事的讲了个故事:有一从大城市过路的人走到巷尾他家的菜园,因为内急,找不到公厕,赶忙从木梯登上了粪桶方便,随身没带草纸,看见地下沾有粪便的竹篾是乎有些许的明白,从圈起的竹篾中不是折而撕了块带锯齿的竹片,横里刮擦割破了屁股,一阵钻心的疼痛,慌乱中,手抚着屁股,沾着血水和粪便,于是,手腕猛地往外甩粪便,手指恰触到墙壁,又是一阵钻心的痛,情急中,习惯性将手指伸往嘴中唏嘘,情形更是狼狈。或许这故事是笑话,但透过故事,不仅能看到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还可以看到原始文明的沿革。这种专人管理,由专人收集粪便,用于菜地、稻田施肥,已初具了行当的性质,而且种的稻谷和蔬菜拿现在的词来形容应算是“有机的”,想来,这就是当年萌芽的环保意识并兼具公厕的意思吧。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巷子的人生活过得拮据。大米不够吃,填不饱肚子,就得用北方的玉米粉接济,有时还要用豆腐渣填充,隔几个月难得能吃上一次海带煮五花肉就算改善生活了,小孩吃的零食就更不用说了。巷子的尽头是大片的菜地,有人在菜地的墙边养了两桶蜜蜂,蜜蜂在菜花丛中翩跹起舞,桶中的蜂蜜惹得人垂涎不已。孩时听大人说,采蜜要用刀削尖竹子插入桶中,嘴对着竹子吸,就可以尝到香甜的蜂蜜。于是,有一次自己也如法炮制,霎时,引来了蜂群的愤怒,群起而攻,惊慌欲逃,却还是不免被蜂蜇了两口。于是,恼羞成怒,推倒蜂桶就跑,到了偏僻处,也不知是真是假,按大人说的拉了泡小便,和着黄泥巴糊在被蜇的地方消肿。后来才知道是上了大人的当了,采蜜是要用大捆的香点燃,用烟熏蜂桶驱逐蜜蜂,蜜蜂逃走后取下蜂巢才能采蜜。
    巷子里有一陈姓人家,游手好闲,在街巷中混生活,三十好几,没能娶上老婆。通过人介绍娶了个四川的女人,也没有办酒席就住在一起。但同居后,总是经常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吵架,据女方哭诉说,男的上街前,在米缸里作上记号,以防止她偷米去卖,防妻甚于防贼,这样的日子确实没法过的。果然,没过多久,这个女人就受不了跑了,再也没有回来。从此,陈姓人家又过上了街头混混的光棍生活。
    巷子里的许多有趣人事已然模糊,但记忆中依然有二三事,至今仍清晰可见,且常常萦绕在心里,聊表那时小巷生活的一些情状。时不时回忆起来,对比之下,感想之余,确实会令人更加珍惜今天这份来之不易的悠闲生活。

(三)

    巷子是熟人社会,邻里之间鸡犬相闻,和谐相处。有红白喜事,竞相帮忙奔走,有矛盾纠纷,主动说合调解。最惬意的是,在夏季的夜晚,繁星在巷子的上空闪烁,不停眨着眼睛,南风掠过正在扬花灌浆的稻穗,吹了过来,把白天太阳照晒的热气,席卷到了群星的背后躲藏起来。这时,巷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便会相继搬来小凳子,三三两两的坐在某家的门口纳凉、聊天。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小孩们托着下巴,静静的坐着,听着巷子里的老人摇着蒲扇,娓娓地讲述那古老的故事。
    其中,讲的最多的,就是那黄念山与张谨的故事:一千多年前,慷慨高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铁血人物黄巢来了。唐乾符五年,即公元(878年)十二月,私盐贩出身的起义军领袖黄巢率领十万大军南下,经婺州至衢州,又劈山开路,打通了建州(今建瓯)七百里山路进入闽中,驻扎在政和的念山一带。当时任福建招讨使的张谨,奉命率领一支部队进驻政和的铁山,并在铁山村尾溪边的开阔地带,与黄巢部队一连打了九仗,黄巢以奇兵断了张谨部队的粮草后援,并包围了张谨的部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官兵大败,张谨身亡。因而铁山那块开阔地叫九战丘。后来,念山的百姓为了纪念黄巢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把念山村改为黄念山。而与此同时,张谨战死后葬于铁山,张谨之子来政和扫墓,举家迁到杨源定居繁衍。在宋代为了纪念张谨建了英节庙,以奉祀张谨。我再三揣摩黄念山与英节庙的交集,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历史上两个人物相斗相杀,现如今后人却将其同时悼念。
    还有那,政和两童子的故事:“朝祀在松心在政,魂魄犹恋故山阳”的两童子来了。明嘉靖壬戌四十一年,倭寇攻陷政和县城,县官周尚友、县丞徐九经战死,倭寇开始屠城。城里有两个童子(姓名不祥),全家遭屠杀,倭寇劫持两童子前往松溪,用刀威逼以方言诱骗守城官民开城门。两童子心怀国恨家仇,不屈服武力,奋不顾身,用土话向松溪守城军民告知政和已陷落,全城遭屠杀。高声喊叫要松溪军民,拼死坚守,奋力杀敌。于是,守城军民同仇敌忾,矢石交加,打退倭寇的进攻,倭寇无计可施,被迫退兵,松溪城得以保全,两童则遭杀戮。松溪百姓有感于两童子杀身保城的义举,立祠纪念。当时松溪县的训导林树坚,有感两童子的忠义,作歌吊之曰:古来有童曰汪锜,躬提甲胄临疆场,死不为殇保卫社稷,至今青史名煌煌。嘉靖末造遭倭乱,政和阖邑遭杀伤,童子全家惨屠戮,驱之何异牛与羊。松源城下甘拼死,诱城不下身随之,年深月久绩沉没,姓字无考留芬芳。人生忠孝出天性,以身殉国为国殇,何论年齿名爵位。长与日月争辉光。朝祀在松心在政,魂魄犹恋故山阳,我为作歌告来裔,无字之字悬馨香。熊山峨峨水汤汤,魂兮归来障一方。
    孩提时娱乐的方式很少,对于老人讲的这些故事,都是百听不厌的。而且听了故事后,每次都很激动,既不住向往着见识九战丘那激烈无比的战斗场面,又时常因两童子爱国爱乡的英勇行为而激情满怀……
    如今,小巷已然经历千年,格局依旧,但古老的瓦屋早已淡去,其间的人和事业已成为邈远的情思。即使是那并不久远的孩时小巷,如今也已物是人非,变化巨大。但静静走在曾经生活过的小巷,依然可见不少往昔的痕迹,或许,这就是小巷在历史变迁中的一种进化,一种发展。曾经的小巷,已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由蛹化蝶,展现出全新的姿态。但是,望着这即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巷,我还是依稀能感受到,小巷的骨子里的那种的坚持,那份坚守,就好似避开尘世的清纯少女,心中那始终不变的幽静与和谐!(魏万进)

政和要闻
网站备案:闽ICP备2021005346号-1
政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政和县熊山街道朝阳路3-1号
邮政编码:353600联系电话:0599-3328985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投稿邮箱:fjzhxww@163.com
政和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