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这张画得最好,这张画得最像。”这两句话在1967年的美术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反响,说的就是今年86岁的廖炯模教授赠送给东平镇的1967年绘制领袖宣传画。 廖炯模教授是上海大学美院油画系第一任系主任,当他在经历画风从“左倾”到多元开放的转变的过程时,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了巨大震撼和重要影响。在廖炯模看来,印象派及后期印象派画风吸收了西方油画各个时期的精华,在色彩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高更等大师对于艺术自由、炙热而纯粹的追求更让人动容。 11月15日,廖炯模教授随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到政和老区慰问,第一次踏上东平风头村这块红色的土地。凤头村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政和县革命的发源地,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瓯)松(溪)政(和)苏区的中心。政和的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次革命暴动,建松政边区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第一支工农红军武装队伍都在凤头村诞生。 凤头村内除了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原始楠木林,还有中共政和第一支部旧址、陈贵芳故居、陈氏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以杨则仕、陈机水、陈贵芳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共产党员。 廖炯模教授听了老区人民的介绍后,很受感动。他欣然将自己1967年绘制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宣传画赠送给老区人民。 这张宣传画主体是主席像,与过去很多作品不同的是,廖炯模教授创作的这幅领袖画像更加讲究主人公的艺术气质。作品在当年北京举办的“红太阳”美展上展出爆冷,受到好评,有关领导说:“这张画得最好,这张画得最像。”这两句话在美术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反响。虽然已经86岁,但是廖炯模教授岁依然神采奕奕、笔耕不辍。籍贯台北,生于厦门,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并长期执教于上海,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廖炯模形成了包容的艺术态度,话语间也多了一份平静与谦和。 谈到绘制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宣传画的前后情况。廖炯模教授说,这是四十六年前的事情,往事如烟。当时有许多宣传主席的纪录片、电影、报纸杂志,既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通过这些,我进一步去感悟和领略主席的文艺思想,同时也在造型和神态方面找到可供参考的素材和资料。因是宣传画,不像油画那么复杂,只要是主席的形象刻画好,色彩鲜明,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就可以了。为了说明是在延安发表的讲话,故在主席背后画了标志性的宝塔和窑洞,但只能隐约虚无,以保主体的突显。 赠送东平老区的这幅作品宽1.2米,高1.5米,倾注了廖炯模教授教授对老区人民的厚爱。 本网记者 李隆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