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美政和 让你的生活慢下来
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政和新闻网> 文化政和> 文学文艺 > 正文

杨源古村:古韵遗风今犹存

2016-07-07 09:28:26 杨则生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 海舟  

    政和县杨源古村,山清水秀。后山千年倒栽杉,虬枝缠绕,苍劲挺拔。147栋古民居一栋挨一栋,窄小弯巷悠长。溪流贯村绕行,廊桥跨溪而立,《鲤鱼溪护鱼禁约碑》屹立观鱼亭墙隅。英节庙里,爱好者们屏气静听粗犷诙谐腔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四平戏。

    跨上湿滑石阶,走过烟雨缭绕石拱桥,临溪而立黑瓦土墙边,几十位“观鱼客”,时而将光饼整片抛入绿水碧波中,鱼儿争先恐后,竞相觅食;时而光饼拴线上,悬浮晃动,成群结队鱼儿,彩鳞翻飞,或叼走颗粒,或咬住整片,引来阵阵爽朗笑声。

    “人鱼同乐”的独特人文景观颇有历史渊源。源自唐朝大将张谨镇压黄巢起义,张谨在15公里外铁山镇九战丘激战负伤,不治身亡。一年后,张谨之子张世豪祭扫父墓,途经杨源村时,举目眺望,山峦迭起,溪涧交错,水清土沃,随手拔一棵杉树倒插泥里,抓过几条鲤鱼丢入溪水,仰天呼道:“来年,树能成活,鱼能成群,此处注定是个风水宝地。”一年后,树成活,鱼成群,张世豪举家迁此定居。自此,制定护鱼禁约,代代相传。

    杨源村民们敬畏鲤鱼,溪中鲤鱼若亡,捞起举行祈祷仪式,安葬在背倚青山、面朝清溪的鲤鱼陵。村民们取卵石、垒街堤、铺幽径、设流坎、增活水。一派“小桥流水、皓月杨源、人鱼同乐”浑然天成景观。

    转身步入古巷,脚底稀稀朗朗的碎石,仿佛回响着1100年前古村道繁忙的脚步声。两侧土墙,遗留着千百年风雨的侵袭痕迹。檐墙、马头墙、风火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无论是墙上门窗精致细腻的木雕,还是庭院门前石雕工艺的精湛,足让八方游客细细倾听、阅读、品味。

    古宅门框外贴着红红对联,热情的主人忙忙碌碌,炉灶口煮开水,锅中炒豆子、南瓜子。悬挂式饭桌上摆满茄干、菇干、笋脯咸食和糖醋姜片、地瓜干、芋丸、南瓜丝等甜食。主人端来大碗鸡蛋花,倒入芳香四溢云雾茶中。客人们边品茶,边吃甜咸食拉着家常。

    傍晚时分,从古村走出,不知不觉间迈入兴建于北宋崇宁年间,鼎盛于元明,重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英节庙。此时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将最后一片光芒洒进英节庙土墙黛瓦上。庙里,一串串火红灯笼随风摇曳。四平戏开场时,台下早已坐满人,只待铿锵锣鼓响起。演员们在台上唱念做打,观众们在台下喝彩叫好。对村民们来说,夏日的夜晚,看一次四平戏,就是最大的满足。“四平戏”又称“四平腔”,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嘉靖年间盛行徽州(安徽省歙县)、河南一带。河南人张谨的后人将家乡的戏带到杨源村,之后就一代代地传下来。逢年过节,结婚生子,建房搬迁,杨源村人都会唱戏庆贺。农历二月初九、八月初六祭祖庙会,一路锣鼓喧天贯村而行,晚上英节庙里,连演三天三夜戏,十里八乡人聚集观戏,感受那份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古腔余韵。

    月落梢头,古老英节庙戏台,曲终人散。锣鼓的铿锵声和戏子们谙痖的唱和依然仿佛回荡在耳边,咏诵着那悠远的岁月……


 
 
 

政和要闻
网站备案:闽ICP备2021005346号-1
政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政和县熊山街道朝阳路3-1号
邮政编码:353600联系电话:0599-3328985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投稿邮箱:fjzhxww@163.com
政和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