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大早,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大雨倾盆。 驻村干部陈源钦赶忙叫上几位村主干,一起冲进雨幕之中,逐户检查村中的几处地灾点,并提醒沿途遇见的村民注意安全。 看到陈源钦这么早就在为村民的事操心,村民们都很感激。一位村民还主动告诉陈源钦,5月4日晚,村里开办了电商培训及互联网+常识讲座后,他就一直在努力学习,希望村里今后多办一些实用技术培训。 那晚,身为主持人的驻村干部陈源钦不紧不慢地说起开场白:“组织这次活动主要就是为了改变村民的老旧观念,拓展村民的视野,让村民知道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购销产品,待在家里也可以发家致富。” 看到参加讲座的村民的热烈反响,陈源钦心里甚感欣慰。他知道,自己在村里工作已进入倒计时了,这也许是自己能为乡亲们办的最后一件实事了。 2015年7月,从武警南平消防支队副支队长岗位上退下,刚刚转业安置到南平市委办任科长的陈源钦,连办公室的凳子都还没坐热,领导就交给他一个光荣而又陌生的任务,到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担任驻村干部。此时,乡村对于从小在城里生活,长大后又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他来说,真是一片空白。怎么办?没把握呀。打退堂鼓吗?绝不是自己的性格。 带着疑虑,陈源钦硬着头皮下到洞宫村。早听说洞宫村所在地就是省级名胜风景区,但刚一踏进村子,他就对村里肮脏的环境感到吃惊,全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随意倾倒的生活垃圾,以及鸡鸭粪便。这与周围的绿水青山简直是格格不入嘛。望着这不堪入目、难以下脚的场面,善于攻关啃硬骨头的他突然有了主意。第二天一大早,他背上大土箕,拿着扫把,当起了清洁工。一连几天,他都一声不响埋头清扫,甚至捡拾一个个小小的烟头。扫过的地面没多久又脏了,他就再扫一遍。不少村民带着异样的眼神问:“你是我们村的客人,怎么能捡烟头呢?”他总是回答:“我也是洞宫村人,是洞宫村的一名普通党员,不是客人。”看到下派干部这样扫大街,村里的干部和党员坐不住了,也纷纷加入了清扫的行列。 在陈源钦的示范带动下,村里的脏乱现象很快有了改观。这时,在村两委会上,他向村干部提出了自己关于动员村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全力打造“神奇洞宫山,清新洞宫村”的想法。要让全村村民都积极加入到了清洁家园的行动当中。 为了建立清洁家园的长效机制,陈源钦与村两委干部认真研究,把全村划分为六个清洁责任区,制订了由各责任区村民讨论的责任区公约,每周组织一次评比检查。他们还决定在村口新建一个垃圾焚烧池,聘请一名专职清运工,负责及时把垃圾转运焚烧。 在陈源钦的示范带动和倡议下,只用短短的几周,洞宫村的村容环境就得到根本的转变。 洞宫村海拔高,春天来得迟,冬天来得早,年轻劳力大都外出经商或者打工,农闲时候,留守村民闲来无事,就搓麻将、打打牌、赌赌钱,导致赌博之风愈演愈烈。“赌博不仅让人玩物丧志,还时常引发各种矛盾纠纷,村干部这些年调解了不少。 在陈源钦看来,要摒弃赌博陋习,就必须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于是,他开始多方奔走“化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和县文化馆、图书馆等多部门的大力支持赞助下,村里很快就筹集了3000多册图书,涵盖了政治、天文、历史、地理、农业等各方面。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村里出资在村里最热闹的中心区建起了文化小屋,并买来了60吋的液晶彩电,添置了象棋等文化设施。文化小屋开张后,村民们有了聚会交流学习的好去处,往日沉迷赌博的现象也渐渐销声匿迹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饭过后,村口的广场上传来了动感十足的广场舞。村妇女主任周端珠告诉记者,自打陈源钦下派驻村后,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就大变样了。 洞宫建村于1195年前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该村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上世纪30年代,闽东红军和闽北红军曾在该村会师,召开了著名的“闽东北红军联席会议”。村内古巷众多,错落有致的古民居中,不少年代久远的木雕、石雕、屏风和门楣都是县级以上文物,这些文物可算是洞宫村的镇村之宝。可是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经商或打工,目前居住在民房内的村民多为老人,一些不法分子就盯上了这些文物,村里偷盗事件不时发生。 作为多年从事消防工作的陈源钦,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自是心知肚明。在村两委会上,他提出借助技防设备保护文物和百姓的财产安全的建议。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洞宫村的“天眼”得到上级部门的立项支持。今年春节后不久,洞宫村的“天眼”系统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没多久就在耕牛失窃案的侦破上立了一功。 随着卫生关、文娱关、安防关的一个个突破,接下来,陈源钦又把眼光投向如何引导村民发展经济上。虽然洞宫村就位于省级风景区内,但由于地处偏远,山高水冷,长年以来,村民一直找不到增收的好路子。今年春节,在上海创业的村民黄达燚回村过年,陈源钦主动上门看望,并动员小黄回乡搞农家乐旅游产业。被陈源钦的热诚打动,小黄不久后就将上海的生意交给妻子,自己回乡办起洞宫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洞宫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准备带领乡亲们大干一场。 找到了共同发展道路的村民们还是把陈源钦当作自己的主心骨。这段时间每到晚饭过后,大家总是三五成群地来到陈源钦位于村部的宿舍,边泡茶边和他商讨下阶段的发展项目。陈源钦也总是不把自己当外人,有一说一,乐于为村民们当好参谋。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改善。驻村干部陈源钦以自己军人吃苦实干的品质,践行着自己“把汗水撒在田野里,就能迎来丰收的希望”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