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美政和 让你的生活慢下来
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政和新闻网> 文化政和> 文学文艺 > 正文

知否?政和最早学府“梧桐书院”

2016-06-16 15:10:30 许周生来源:   责任编辑: 海舟  

    政和姓氏志载,“银青光禄大夫许延二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被贬启程南下,次年端阳节前到达政和。许氏十分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入徙开始,即于咸通年间在村东创建梧桐书院以教育子弟,是政和见诸记载的最早一所书院,今遗址尚存。”

    一直以来,我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并深信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新生,而且会愈发重要。端阳节欣闻族人谈起筹备重建梧桐书院事宜,这不禁让我思绪穿越千年,想起了公元856年的那个端阳。先祖许延二初到上洋开基兴业,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这位来自中国文化圣地河南的有识之士,没有忘记对后人的教育,而后在上洋创建的梧桐书院。
   梧桐书院亦称梧峰书院坐落在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东,距离村子只有几百米一个叫“书院坑”的山陇里。书院背靠一座小山,面向澄源最高的南当山,那背靠的小山叫钟山,一个美丽又富有韵味的名字。山下一片开阔地,四季绿树长青,花开花落,精致绝伦。
    作为政和人文文化的标志之一的梧桐书院是政和也是闽北历史上第一座书院,首开政和教育之先河。据史料记载,在闽北梧桐书院与另外两座书院齐名,一座是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唐兵部尚书熊秘创建于建阳的鳌峰书院,另一座是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的邵武和平书院。政和梧峰书院创办于唐咸通年间(861年),迄今已有1155年历史,相比于和平书院,创建时间还要早十几年。
    政和地方有县的设置,始自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县名“关隶县”。“关隶县”的前身是关隶镇,也就是在距离梧桐书院约百里的镇前镇。公元1115年,因关隶县县令牛三九进贡“白毫银针”,宋徽宗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给关隶做县名。可见,梧桐书院创办早于“关隶”县名约140年,早于“政和”县名254年。
    唐代是中国文化造化的一个巅峰,许多激扬璀灿的文字和神奇的故事,都在这个年代的记忆里成为不朽的传奇。书院出现是唐代文化激扬,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著书、刻书、读书和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作和传播的必然归宿。早期的梧峰书院也不例外,是许氏子弟诵读经书的场所,同时也是许延二读书藏书之处。但不久后,作为民间书院的梧桐书院就将服务范围从个人扩展至众人,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播授业的教学活动。许延二招了一些当时的秀才到书院任教,对外招收学生,澄源其他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也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渐渐地,梧桐书院教学日趋完善,学生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首开教育先河的梧桐书院在政和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典型意义。
    政和县在获得御赐县名后的第8年,朝廷给政和指派了一个从江西婺源过来的县尉,这个县尉当年26岁,他带着老婆、父亲、母亲、叔父举家来到政和,这个人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朱松到政和后,兴利除弊,治理有方,尤其兴办教育,政绩显著。他发现对于偌大的政和,县邑子女到上洋梧桐书院求学不方便。北宋宣和年间朱松分别在县治之南的正拜山下和县西的黄熊山上创建了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以供职事之余,读书观理而养其高大之趣,于以风化县人子弟,使知兴学”(明?林雍《星溪书院记》)。政和教育在梧桐书院开创的基础上,又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
    我的故乡在澄源星溪头村。去年清明节,我陪同父亲回故乡祭祖扫墓,当车子经过上洋村外的书院坑时,父亲坚持要到“书院”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父亲,回忆起在孩提时,因为是继母持家,自己曾从家中偷得两斗米到“梧桐庵子”(梧桐书院)求学识字的经历,现在说起来他是那么的激动,或许那儿就是他的心灵之根,那儿就是他向往的文化圣地。
    父亲回忆书院大殿上供奉的有佛像,有孔子像,也有书院创始人许延二的像,还有有一口水井,水很甜….. 这使我耳边仿佛听到当年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也似乎看到书院虽为儒者之所,但并不排斥佛道,山寺、道观、书院他们比邻而居,僧侣、道人、儒生在一起谈文章,论天下,其乐融融。
    清朝进士彭铭寿诗云:“梧峰气象倍雄强,荫育人才更异常。天马朝迎攀桂客,丹山暗拱读书堂。印浮水面文章焕,斗映棂前典籍光。圣泽涵濡资雅化,频年钟鼓听胶庠”。当地南宋一位秀才在淳化佑七年(1247)年中秋游玩梧桐书院后诗兴勃发:“免葵燕麦几春风,松桧梧桐万古同。帘外高山长不老,窗前流水漾无穷。竹存旧绿田新绿,花有娇红间残红。更有栽培丹桂种,人人有路透蟾宫。”
    书院在诗词的掌心里,无不充满了美妙的诗情画意,让千年后的我们,仿佛依然能感受到那幽静风雅院落中俯拾皆是的诗的碎片和光芒,依然可以像看海市蜃楼般的,重见那些学者、文人、墨客、道士和和尚们在春暖花开中游宴、就学、讲会、品诗、论文,研究著述,诗论时局,或是在漫天飞雪中围炉夜话,阐测未来种种。
    一千多年来,梧峰书院不知培育了无数政邑子女,解放初期,书院依然是附件地区最活跃的学校。可惜这一切在1958年破四旧的时候,梧峰书院被人为的毁坏,屋瓦和木料拆除它用,如今的书院成了一片废墟,矮矮断墙中间原书院的殿堂,被人挖了种上茶叶等经济作物。                
    遗址中的一口古井掉落了很多残枝败叶,在井旁的小青石上,安放着一块碗取水饮用或做浇灌之用,即使自己已经不复存在,即便自己即将消失,他仍不忘奉献。
    千年书院,经风沐雨,残垣断壁是无言的诉说。我想吾辈应该思考为这亘古连根的文化做点什么?

政和要闻
网站备案:闽ICP备2021005346号-1
政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政和县熊山街道朝阳路3-1号
邮政编码:353600联系电话:0599-3328985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投稿邮箱:fjzhxww@163.com
政和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