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山高水冷,曾被视为“贫穷之根”。如今,利用高山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特色种植,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之源”。 镇前,位于政和县东南部,与闽东地区毗邻,素有闽北“东大门”和“旱地码头”之称,平均海拔930米,年平均气温13.9℃。近年来,这个乡镇发挥高山区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在种植结构上做优、做精、做特,打造出一张独具特色的产业名片。 因地制宜种植牡丹 绵绵春雨中,郢地村两百亩的牡丹园里,朵朵牡丹含苞欲放。而在2013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借助镇前实施供给侧改革扶持精品农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村支书李烈宝和村主任许孝禄瞄准油用牡丹的市场效益,引进福建富之卿公司在此设立牡丹种植示范基地,建起牡丹主题公园,搞起了集赏花、农家乐为一体的自驾体验游项目,既把荒地化为宝,又推动村民就地打工增收。 油用牡丹是适宜高海拔地带种植的北方经济作物,郢地村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合种植油用牡丹。“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牡丹籽榨出的‘牡丹油’被称为‘液体黄金’”。李烈宝介绍,油用牡丹更是堪称“铁杆庄稼”,40-50年不换茬,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每亩产值可达万元,是一般农作物的10倍以上。 除油用牡丹外,郢地村牡丹种植基地还种植了30多种观赏性牡丹,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游领域。“我们要把游客带进来,把产品带出去,同时积极推进乡镇旅游示范户发展,发展‘游-购-住’一条龙的乡村旅游模式。”镇前镇镇长刘小伟表示。 李烈宝算了一笔账,牡丹观光园去年游客近2万人,今年完善了配套设施,预计游客数可翻一番,按门票每人10元计算,门票收入可达40万元。公司与村集体对半分成,村民可增收20万元。 高山蔬菜安全健康 “我们这里环境这么好,种菜就要种好菜。”镇前镇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善洪说,镇前有高山小尖椒、花椰菜等2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2万亩(含复种)以上。 “就拿这小尖椒来说,做好日常管理,一亩地赚5000元到6000元没问题。”张善洪介绍,这里种植的高山反季节小尖椒,主要销往杭州,因其口感清脆、皮薄汁鲜,很受市场欢迎,价格比平原的贵上一倍。 镇前镇把高山蔬菜种植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刘小伟说,在高山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标准化生产促品牌建设,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他们对农资产品严格把关,把可能伤害到土壤生态、可能导致蔬菜质量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排除在外。合作社对入社社员实行“五统一”服务,即统一采购物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目前,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云海碧玉”商标,社员户数从初期50户发展到现在的234户,覆盖全镇14个行政村,并辐射周边澄源、杨源等乡镇,年产值超过1300多万元。 有机茶叶香飘四方 镇前漫山遍野的茶树,已吐出嫩嫩的尖芽。清明刚过,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客商云集镇前,协商收购新茶事宜。 茶是镇前镇传统绿色产业,主要品种高山云雾茶、白毫银针等驰名省内外,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逐步形成高山茶的特色。“客商来买茶,是因为这里的高山茶达到无公害、有机食品的要求。”夷和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寿表示,为提高茶叶质量,镇里引进北京茶叶总公司建立有机茶基地500亩,带动全镇茶叶生产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镇前共有茶园面积9600多亩,产值达1200万元。近年来,该镇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抓住有机茶发展这一主线,倾力打造以高山茶为主的有机茶生产基地。茶农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每年以新植、改植茶园300亩左右的速度发展。 如今,各处茶园都在忙着改良提升茶叶品质。刘志寿表示,“我们将紧跟市场,制作出更好的高山云雾茶,提升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增加茶农收入。” 特色烟叶促农增收 在下园村烟田里,一行行烟垄生机盎然,“吃饱喝足”的烟苗已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一阵风吹来,绿油油的嫩叶愉悦地轻舞。 “田里种的可是‘黄金叶’,村民增收,它功不可没。”村主任郑泽峰介绍,被称之为“黄金叶”的烟叶品种叫红花大金元,一般种植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最佳移栽期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初。 郑泽峰说,红花大金元具有非常好的香气和协调性,是卷烟的上好原料。“我们高山区的温度、土壤、光照、海拔等气候条件很适宜这种烟叶生产。” 据悉,今年镇前把红花大金元特色烟叶种植作为“富民强镇”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一支柱产业来抓。因为红花大金元品质优良、效益好,烟农种植积极性高。“去年我家种植‘红花大金元’15亩,每公斤卖出近30元,虽然产量比较低,但是价格上去了,效益不会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