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王女士经过鱼疗馆,发现屋内空空如也,经过打听得知,店面刚刚被转手了。王女士想起自己充值的卡还没消费完,于是通过门外招牌上的电话联系上了店主。不料店主不但拒绝退款,匆匆挂线,第二天还把招牌上的电话号码给抠除了。无奈之下,记者只好与这家店面的房东取得联系。在房东的调解下,店主同意为顾客办理退费。 王女士介绍说,这已是她遇到的第二次预付卡消费纠纷了。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发现他们都曾经或正使用着预付卡。市民林先生为我们出示了他的卡包,里面存放着超市、美发、洗车、游乐场、儿童用品店、蛋糕店等预付卡12张,共有3000多元余额。“其中有一家婴儿用品店因为经营不善,可以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少,现在卡里还有600多元钱没有消费完。”林先生觉得,办了预付卡,反而失去了消费的主动权。 预付卡吸金存风险 2014年,延平区工商局12315投诉台接到了14起预付卡纠纷投诉,涉及美客美发、儿童娱乐、服装干洗、服装销售等行业,调解成功12起,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9002元。其中有两起纠纷是因为店面倒闭无法联系上业主,消费者蒙受了损失。 延平区工商局12315投拆台主任周海珊认为,商家停业前应考虑好善后工作,提醒客户退回余款,这是经商基本的道德诚信。在消费纠纷的处理中,她发现商家往往因为客户分散,或没有实名登记无法联系上客户,或是存在减少损失的心理,一走了之。恶意回避的店主往往快速更换手机号码,这样的消费纠纷处理起来难度较大,许多顾客也只好自认倒霉。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办理预付卡时不要仅图便宜,应当理性购买,一次购买面值不要太多。购卡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商店营业执照上的业主信息,一旦遇到问题便于向有关部门举报。 商家发放预付卡前须报备 随后,记者走访南平市经贸委商贸办了解到,早在2012年9月,国家商务部就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对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在发放预付卡商业活动有明确规定。发卡企业应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将预付卡的使用范围、规则、资金管理、纠纷处理原则等信息向工商登记注册地的主管部门备案。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预收资金不得超过其上一会计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40%,且只能用于主营业务。大型发卡企业还应确定商业银行账户,由银行对发卡企业资金进行监管。如违反规定的企业,最多可处以3万元的罚款。 据了解,目前我市个别大型超市、燃油企业等已经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但是个体商家的行为难以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