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美政和 让你的生活慢下来
滚动新闻:多政策为企业“松绑” 破解企业降杠杆难题 福州7月1日起实行新规
当前位置: 政和新闻网> 政和产业> 茶竹产业 > 正文

政和白茶:从官焙到民焙的别样转身

2014-08-20 16:10:01 李隆智 叶积平来源:   责任编辑:   

宋王朝时期“官焙”倡制
政和白茶从“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这句被很多商家用作广告词的语言,出自政和民间百姓。在政和东平、石屯、铁山一带,家家户户都有自制政和白茶的传统,制茶技术代代相传。

    政和民间倡制政和白茶的传统,呼应了一些专家认为白茶是最早的茶叶的起源观点。专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制作技术简单,采摘回来的茶叶自然萎凋、晾晒,烘干后就成茶,所以在政和东平等乡镇,每个家庭都有倡制白茶的师傅。

    从民间倡制到官焙制作,始从北宋北苑御焙,政和白茶穿上贡茶的水晶鞋,“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北宋时期,政和东平,高宅,长城,东衢,感化五里是“北苑贡茶”重要产地,建瓯的北苑御焙兴盛,茶产地下设分焙。《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御焙茶山的野生白茶。

    公元1115 年,关隶县分焙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隶为政和”。

    政和白毫银针是以“北苑贡茶”的身份惊艳现世,既是皇家的新贵,也是宫廷的宠儿,更是朝中大臣难得一品的稀有珍茗,随着宋王朝的不复存在,白毫银针也卸下了华丽的宫廷盛装,又飘落于平凡民间。

元明清时期“民焙”繁荣
白毫银针漂洋过海出口欧美

    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犹如舞中芭蕾,高雅而脱俗,原味中蕴含着自然的意境。

    宋王朝灭亡,又历元、明、清三朝,政和茶叶茂盛依然,“稚童烹茶敲石火,林僧剖竹引岩泉”,“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尤其是到了清末民初,政和白茶生产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光绪五年(1879 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品质大幅度提高,声名鹊起。

    著名茶学专家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 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注:均为绿茶)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

    《政和茶史纪略》载:

    民国三年(1914)有“庆无祥”、“聚泰隆”、“万新春”等54 家茶行,年产银针40 吨。

    民国九年(1920 年)东平、西津及长城一带大量生产白牡丹,远销香港。

    民国十一年(1922)越南茶商在政和县开设12家茶栈,白牡丹茶始销越南。

    民国十五年(1926)银针远销法国、德国,年销量达50 多吨。

    民国二十九年(1940)《闽茶专刊》创刊号载:至7月止,政和县登记外销茶号茶行47 家。

    传说城关东门的李美珍茶行,以制白毫银针著名,十分富有,一担银针换一担银元,茶叶运输和银元挑回需要众多家丁护卫,威武壮观。

    解放前夕,因连年战乱,茶园大量抛荒,白茶产销逐年下降,许多茶厂倒闭关门。

    解放后开设“官焙”政和茶厂出口从不足100 担逐年递增到近千担。

    1951 年春,刚过18 岁的张俺觅和十几个伙伴,被招收到新成立的政和茶厂,直到60 岁退休。他和解放前福建协和大学园艺系毕业的高材生李润梅一样,一辈子贡献给了政和茶厂和茶叶事业。

    1949 年政和解放,福建省茶叶总公司指派福建协和大学园艺系毕业高材生,担任过省立福安高级农业学校校长的李润梅到政和,筹建政和茶厂,并担任技术员。

    李润梅奉命辗转到政和,于1951 年春恢复了政和茶叶生产,生产白毫银针、绿茶等。现年82 岁的张俺觅说,李润梅技术很好,大家都不太懂茶叶,都是李润梅指导大家做的茶叶。

    笔者在政和隆合茶业,见到木制白毫银针样品盒,这样品盒见证了政和茶厂初建阶段生产白茶的历史。

    政和茶厂没有固定场所,开始时租用民宅,1952 年搬到城区边一座庙宇,并开始筹建厂房。

    1953 年春茶生产季节,茶叶泰斗、时任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副处长的张天福,陪同时任农业厅厅长谢毕真到政和考察茶叶生产。他们先坐船从松溪溯流而上,在西津下船。时已半夜,两个人就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庙席地而睡,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又启程徒步步行20 公里中午才赶到政和。

    谢毕真厅长和张天福的政和之行,开工了政和茶厂厂房的建设,1954 年位于政和城郊的茶厂新厂房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县最漂亮的建筑,也是政和唯一一个白茶生产企业,刚开始建立时,政和茶厂属于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后来划归地方,改为政和国营茶厂。

    1958 年,又新建设了国营政和稻香茶场,茶叶种植和生产并举。

    有了这两家茶叶生产企业,政和白茶又重新迈出外销的步伐。

    那时候茶叶属于国家二类物资,茶叶购销企业均为国有国营,每年由隶属于政和县茶业局的东平茶业站代为收购白茶毛茶,而后调拨到政和茶厂加工,成品成箱后专卖到中国土产畜产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再出口外销。

    李润梅没有辜负张天福的厚望,几十年来他扎根政和茶叶生产,认真把握着茶叶质量。他还深入茶区指导生产、传授技术、挖掘恢复失传的政和“白
牡丹”传统工艺技术,产品扬名香港。

    政和的白茶市场依然是统购统销,随着外销需求量的增加,白茶每年出口量不断增加,政和有了2 家大型的产业生产企业,产业生产量从每年不足100 担逐步递增到八十年代末的每年近千担。

    随着民营茶叶企业的崛起,市场经济的冲击,政和茶厂和稻香茶场这两家国营企业,经营走入困境,不得不先后转制和倒闭。

    1993 年,政和茶厂转制后一直经营不善,如今,工厂土地被开发成商住小区。稻香茶场由老员工余步贵接手,先租赁后购买,与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合作更名瑞茗茶业有限公司。

92 年计划经济转向“民焙”崛起
政和白茶企业别样的华丽转身

    1992 年1 月18 日邓小平南巡,政和茶叶企业和中国经济一样,迎来划时代的步伐,民营白茶生产企业如沐春风,雨后春笋般成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政和东平。一个年轻的身影挑着茶青遁入亲戚家中,偷偷摸摸生产政和白茶,几天后白茶做好,他又背着装满白茶的蛇皮袋,趁着夜色翻越山岭到隔壁建阳县,搭上头班车用托运金针菇(或黄花菜)的名义,将白茶托运卖到到广州。

    每年他都这样偷偷摸摸地晾晒白茶,卖到广州,通过朋友出口香港赚点钱。

    1993 年允许个人生产茶叶的政策出台后,他和朋友在东平风头创建茶厂,生产政和白茶出口,他就是现在政和闽峰茶业的总经理张步瑞。

    退休在家的原政和县茶叶公司经理陈绍泽,1991 年个人办厂制作白茶成品直销香港,由于政策没有完全放开,政和县不允许私人经营白茶,厂址只能设在邻县的松溪茶坪乡。

    很多原茶厂员工下岗后,或独资,或合伙开办茶厂:周寿堂等人创建利民茶厂,叶健创建飞达大白茶加工厂,范祖胜创建宏达茶厂。

    这些茶厂专制政和白茶,产品直接销往香港,厂家逐年增加,产量大幅递增,企业逐年壮大成长。

    1995 年注册“白牡丹城”商标的政和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茶叶基地获瑞士IMO 有机认证,并获得茶叶进出口权,这也是全县第一家获得自营出口许可的白茶企业,年产量超过2000 担。

    福建省茶叶学会统计院2003 年福建省白茶产量1760 吨,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其中政和县白茶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

    政和白茶出口,主要通过港澳港口,运往东南亚、欧美等国。销售,内销量偏少。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格局,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变化,抗氧化、抗癌、助消化,美容养颜的政和白茶,也悄然地改变。

 

 

 

 

政和要闻
网站备案:闽ICP备2021005346号-1
政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政和县熊山街道朝阳路3-1号
邮政编码:353600联系电话:0599-3328985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投稿邮箱:fjzhxww@163.com
政和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