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朱国怀,1974年出生于东平镇东平村,1991年县一中高中毕业,以理科全省第二、南平市第一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1996年大学毕业考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2001博士毕业后赴日本高能物理实验室(KEK)读博士后,还赴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德国汉堡大学做访问学者。2011至今,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中心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唯象学、重味物理、B物理和CP破坏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上发表多篇论文。
“水的三种状态是温度决定的,而人生的状态是心灵的温度决定的:0℃以下的人生状态是冰,他的世界不过双脚的位置;常温人生状态是水,他能奔流进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100℃的人生,会让他成为云朵飞向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这是朱国怀教授从简单的物理实验中悟出的人生道理。
从高考状元到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从中科院博士到出国留学深造,从浙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到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强子对撞机,一路艰苦求学,一路攀登科学高峰,他怀着对物理科学的无限热爱和不懈探索追求,诠释着他100℃人生。
91年高考福建省第二、南平市第一 —— “我相信天道酬勤。”
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南平地区第一名、福建省一等奖,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南平市第一名。
这是他留在政和一中的荣誉。
1991年的高考,朱国怀获得理科福建省第二名、南平市第一名。
这是他留在政和一中的骄傲。
在荣誉和成绩面前,朱国怀说:“我相信天道酬勤。”
1974年9月,朱国怀出身在东平镇东平村。父亲是个工程师,母亲是出纳,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喜欢“捣鼓”的孩子。
哥哥姐姐都是从县一中考上重点理工大学的。在“理工之家”长大的朱国怀,总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哥哥!
喜欢上物理,是和“理工哥哥”分不开的,看着哥哥手下起死回生的黑白电视,听着废弃收音机发出美妙音乐,他感觉生活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处处与物理相联,哥哥把他带入无比神奇的物理世界。
在县一中从教近三十年的黄健康老师,对朱国怀印象特别深。第一章节物理课,朱国怀提问第七章节的内容,黄老师发现课堂教学满足不了朱国怀对物理知识的渴求,把他带到家里“开小灶”。
“他是个‘麻袋学生’,把我家旧电器拆得七零八落,遇上难题没搞懂一整天都不走,还将我的大学物理教材和订阅的物理杂志,统统装上一麻袋,扛到宿舍去啃读。”
在班主任谢建义老师记忆里朱国怀是勤学好问的学生,放学和同学说笑间,也书不离手。课任老师上课没搞明白的问题,他下课冲到楼梯口,追着另一位学科权威教师非要搞个明白。
迎接高考的日子,学习气氛特别紧张。有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说国怀同学呆在宿舍里一个人下围棋,九点不到就上床睡觉了。其实,琢磨围棋是他给自己减压,“睡觉”是他在默记思考复习内容。
傍晚时分,那个操场上踢球奔跑的身影,第二天总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中科大“OO班”、中科院博士—— “坚持让我走得更远。”
在掌声和鲜花中来到中国科技大学。
踏进中科大校门,朱国怀发现大学没有想象的轻松。“从未有过的学习压力扑面而来,这里都是各省高考佼佼者,寝室里5个人,3个是省高考状元”。
紧接着是竞争激烈的“00班”新生选拔考试。中科大“00班”实行精英教学,前二年不分专业,对数学、英语、物理等专业强化学习,注重综合素质。他和二十几名学生从1000多名学生中PK进了“00班”。
“要高标准跨专业学习是非常困难的,本就不喜欢专业学习起来很痛苦,有几个同学受不了高强度的学习,半学期不到就退出“00班”。”
他曾写信给黄老师说要不是对物理的热爱,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但正是这种坚持,为各学科打下扎实基础,在后来的学习研究中发现科学是触类旁通的,很受用。
中科大毕业之后,他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博。导师是“魔鬼式”教学,把学生引入门就“见死不救”,只有通过导师考验后,才能挑起科研重担。
“那些日子真痛苦,之前都在学习研究别人的成果,现在要自己钻研新的东西,感觉走进了偌大的迷官,冥思苦想都找不到出口。”
在多次和美国德国教授学术交流中,他灵感迸发:“高能物理”如泉涌的灵感冲击着“这就是我要研究的方向!”那一段时间,他每天阅读相关资料文献,至深夜十二点多才上床睡觉,清晨醒来,躺在床上继续构思他的论文。
汗水与果实相逢的季节里,他的研究获得导师的认可,并在美国《物理评论》和欧洲的《物理快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若干篇论文,还获得了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日、法、德6年学习研究----“我只想飞得更高。”
“博士班的同学毕业后纷纷选择就业,不少名校邀请我去任教,待遇优越,我也考虑过家人朋友的建议,但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同学忙着联系工作单位时,他忙着向国外尖端科研机构发出申请。
2001年,朱国怀的申请得到通过,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赴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理论部做博士后研究。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是隶属日本文部省的国家实验室,从事高能物理、核物理和加速器技术研究。理论部里有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小林诚等著名学者。
当飞机起飞时,他觉得自己是沸腾的水,化成云朵,从祖国大地飞向日本天空。第一次感觉到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肩负着为祖国学习的使命。
日本二年,他过的是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日本学者对科研的狠拼劲让人敬畏。
“我是赶早的,但我到时,早有日本学者了,我很晚离开,他们还忙到深夜一两点,每天都是这样废寝忘食,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日本做研究2年,他们先进技术,超前的理念,让他受益匪浅。国家之间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让他再一次起飞。
2003年,他来到法国Ecole
Polytechnique的理论物理中心做博士后访问学者。相比之下,在法国浪漫之都他们学习相对轻松,周末都不去实验室,要享受生活的乐趣。
异国的浪漫风情让他更觉得孤独寂寥。“周末一个人呆宿舍里,看看巴黎那美丽的城市,特别想念亲人,特别想回家。”
但只要一到实验室,强烈的探知愿望便让他进入忘我境界。
法国回来后,他再次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第三次漂洋过海去德国汉堡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访问研究。
新世纪人才、强子对撞机----“科研路上,我一刻不能停歇”
2006年,朱国怀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中心,一边教学,一边搞研究。
在浙大6年里是成家立业的阶段。他先后获得学校,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项研究课题资助,并在国际物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中关于“非粒子”等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被上百篇论文引用。2011年评上教授、博士生导师。
父母早在1993年就到福州和哥哥姐姐一起生活。见他这样拼命学习研究,很担心他身体状况。父母的牵挂让他心怀愧疚,“从没有能好好照顾他们。”
“长期从事科研很折腾人,我也觉得很累,也想常去看看日渐年老的父母,陪陪可爱女儿”
但这些年他已经习惯了,学习思考研究就是生活的主旋律。
今年,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将得到国家进一步培养和支持,能更好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朱教授现在正研究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新物理,是全世界目前研究粒子物理或者高能物理最重要的加速器,对国家科学有重大的意义。
这个问题很专业,他解释: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回答过国际友人的疑问,研究对撞机是为了将来,为了长远的发展,中国一定要发展高科技,要在国际高科技领域里面占有一席之地。
他说当下沸沸沸扬扬的2012年世界末日猜想就和对撞机有关联,研究它能揭开世界毁灭之谜。
现在20多年过去了,神九天宫对接,中国正走向强大,但还不是世界强国,需要每个中国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母校家乡阔别20余载----“我从来没有忘记”
“我20多年没有回政和了,变化一定很大吧?”
朱教授这些年一直埋头学习、研究,事业繁忙,老师同学都说他“失踪”了。
“我在政和学习生活了十七年,母校家乡我从没有忘记”。
他说在政和一中网站上看到学校和90年代初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学校建设得很美丽,教学条件也有天壤之别。学弟学妹们应当珍惜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我对恩师黄健康的感情最深。”今年在网上看到“感动政和教育评选”活动,他怀着崇敬的心情投了老师一票。“但这远远不能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他爱生如子,对教学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感动很多人。”
“早几年,政和一中老师联系我假期为学生讲学,可我这一忙,又过了几年。”朱教授在浙大平日任教做研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寒暑假要忙着各种学术交流、论文提交。
“搞科研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就算吃饭睡觉脑子也在思考问题,但等我不这么紧张忙碌了,我一定要回政和看看。”
笔者采访也能感觉到朱教授的忙碌,发过去的邮件深夜才回,短信预约几次才等到一次通话。他说自己是普通科研工作者,没什么好宣扬的。
但一说到家乡,他的话就多了。来自家乡的采访,让他再一次感受到家乡人对他的深情,也勾起他深埋在心底思乡之情:
“高速通了,回乡近了,离乡久了,思念深了。”
“我想回东平小镇看看,感受那墟市的热闹,到老街吃一碗东平饼肉,碰一杯东平白酒。”
“我想回政和一中转转,感谢黄健康老师,到图书馆翻翻书,到塑胶跑道跑一圈。”
“家乡政和,等了我二十多年,我也想了二十多年,回乡之日在明天。
|